我在大學後幾乎就沒有回家,因為回家會被挑剔,甚至會挨揍。他最後檢討自己的人生,說了很多覺得愧對我的事情,很多我都不記得了。
我發現,原來我的個性,是會默默把不好的事情刪掉,我喜歡留下很快樂的事情。
我爸爸那一代,維持一個美好的家庭就叫做「幸福」。他很大的怨氣,是來自於他沒辦法提供一個好的家給我們。
他對自己不滿,又發洩在我身上,讓這樣的情緒變成惡性循環。他們那一代,人生好像就是念書、工作、結婚、生子、家庭。
對我來說,人生有很多路要走,終點不一定是家庭。我們幸福的選擇有很多,他們的環境讓他們沒有那麼多可選。
媽媽是影響我最大的人,像是我不喜歡丟東西,不浪費,都和她一樣。媽媽很樂天、知足,雖然她的人生很艱澀,但她從來沒有告訴我,人生不值得。
媽媽對我幸福的觀念影響很大。我和爸爸不說話的那十幾年,她在夾縫中求生存,我從來沒有聽她表達過負面情緒。
她的人生可能九○%都是不幸福的,但她就是一直抓住那一○%的幸福,賴以維生,讓她繼續在很糟糕的家裡硬撐著。這讓我覺得,應該要把那一○%,擴大到九○%。
我現在每天最幸福的,就是自然醒的時刻,窗戶射進來的陽光剛好照到我。對我來說,生命的裂縫出現了,感覺很幸福;因為如果沒有裂縫,就看不見陽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