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歲以上 實用主義派文‧羅之盈
「金盆洗臉」是什麼概念?
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今年六月決定關閉試用三個月的臉書帳號,六十歲的他幽默地表示,社群網絡雖然加強資訊流通交換,但是卻花掉許多時間,影響一般知識吸收,也就難以持續了。
年長族群使用數位工具不輕鬆,因為他們得重新學習。
台灣第一個搜尋引擎網站蕃薯藤,上線時間是一九九五年,現年四十五歲以上的族群,認識網路時,已經超過二十五歲,生活方式多半已經固定,他們從電視、報紙、雜誌、書籍搜集資訊,打電話、傳真、寫信與人溝通,使用網路需要特別學習。
這些在數位環境尚未普及以前出生的人,有著「數位移民」(Digital Immigrants)的稱號。最早提出此概念的美國教育改革作家普倫斯基(Marc Prensky)觀察,數位移民會帶著「實體經驗」使用新科技,例如將電子郵件列印出來閱讀,或是打電話給對方詢問,「你收到我的電子郵件了嗎?」
樣貌一:工具性應用
「我不追逐這些數位應用,也不排斥,是數位生活的實用主義者,」四十九歲的水牛出版社社長羅文嘉一派輕鬆地說。
羅文嘉喜歡網路讓資料搜集變得便利,他想起二十五歲擔任國會助理時,每天都要花一個早上剪輯報章雜誌,寫文章得到資料室找素材,現在只要上網搜尋就可以了。
現在網路深入他的生活,他利用網路找尋「水牛書店」下鄉的落腳處,從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網站,找尋不知道在哪裡的農地,研究種植健康糧食的可能。
他也會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,上網研究自助旅行的行程,前往埃及、智利等偏遠國度,「網路最神奇的地方是帶我到沒去過的地方,我只是工具性地應用它,」羅文嘉說。
有趣的是,更年長的族群數位生活反倒與二十四歲以下相似,傾向使用更多的社交工具。
五十九歲的富邦金控高級顧問龔天行,細想自己常用的數位工具,包括臉書、Line、微信(WeChat)、Skype,全是社群軟體,他直言,這些數位工具現在是他大部份資訊的來源。想法與同個世代的朱敬一恰好相反。
龔天行表示,以前搜集資訊必須「主動」,現在資訊都會「自動」送到面前來,「特別是臉書,它變成一個入口網站,我基本上是不看報紙了,電視看得也不多,大概就是開著它,然後『聽』電視。」
另外偶爾使用視訊跟定居海外的兒子聯繫,龔天行笑著說,「真的很方便。」
七十六歲的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,有相同經驗,為了與旅居國外的兒子話家常,使用視訊工具,彭淮南高興地模仿小孫子,高舉右手喊出「嗨!阿公」的模樣。
根據本次調查,四十五歲至四十九歲臉書使用率為八二%、Line為八一%;五十歲以上族群,臉書使用率七八%、Line七七%,在年長族群有這麼高的使用率,讓人驚訝。究竟年長族群都在傳送什麼內容?最多的是笑話或小故事,多達八成年長民眾愛用,其次是生活資訊六八%、健康資訊六八%。
樣貌二:信任實體品牌
此外,少數「資深」的數位工具在此族群還留有不錯的使用率,例如Yahoo Mail的三六.九%、Skype的三○.三%。
年長族群比其他族群,愛用實體品牌延伸到網路的工具。例如四十五歲到四十九歲的人,在電視購物起家的momo購物網和ET Mall東森購物網,使用率分別為四一.六%、二三%。五十歲以上的人,三二.七%在燦星旅遊上購買行程,可看出對實體品牌的信任感。
「實體品牌進入網路,本來就有品牌知名度優勢,特別是需要有信任感的類型,例如銀行、食品、旅遊,特別有優勢,」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觀察。
數位移民無關優劣,只是一種特性、一種生活型態,他們留有自己世代對人與人、面對面相處的喜愛,也留有對文字美好的感受力與素養,這樣的特質同樣展現在他們的數位生活裡。